教学科研

劳动→劳动课→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05-06 信息来源: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作者:王毅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在怀柔区九渡河镇的红庙村,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23级的同学们正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果树剪枝、嫁接、蔬菜种植等,体验农耕劳动的辛苦。他们还参与制作“兔子灯”、葫芦镶嵌、面塑等,体验制作非遗手工艺品的乐趣。红庙村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学们正在这里进行一堂走进乡村的劳动教育“思政课”。

01.jpg

作为公共必修课,自去年起,劳动教育课以“劳动周”的形式集中开展,教学场景包括理论课堂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600多名学生将用17周时间分批完成。今年的课程包含农耕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参观村史馆、集体包饺子等项目。从3月份开始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师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山,用实践认识劳动价值、感悟劳动精神、体验劳动快乐,同时用所学专业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体验农耕的苦乐,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和学习果树修剪的方式,体验农耕带来的辛苦与快乐。除任课老师外,红庙村的农民们也担任劳动课“教师”,他们耐心讲解并示范,传授同学们结果类果树的修剪技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蹲下身子,手拿工具,迅速而有节奏地进行着剪枝。最终,大家得到了干净、健硕的树干,也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02.jpg

“学生们通过农耕体验,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的生产生活现状,加深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任课教师王毅说道。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派驻红庙村第一书记张志明表示,“劳动实践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农业、农村、农民,同时也让学生在劳动和收获中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

03.jpg

制作手工艺品,感悟非遗的文化力量

作为“京郊灯笼第一村”和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红庙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突出贡献,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上一直努力着。今年的劳动教育课上,同学们在这里学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灯笼、毛猴、风车、太平燕、面塑、葫芦镶嵌……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同学们让手工材料在自己的手中绽放魅力,亲身感受手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工匠精神。

04.jpg

同时,在红庙村村史馆中,同学们还观赏了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作品,领略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珍贵性和独特性。“这堂劳动教育课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理解,它是文化传承的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爱护、去代代传承”,2023级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钟丽颖同学说。

05.jpg

发挥专业特长,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参加劳动教育课程的600多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农村正在蓬勃发展中,我们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在来到红庙村后都不约而同地思考起来。在任课教师赵星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将自己的专业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用专业技能助力红庙村的乡村文化建设,用乡村的优秀发展成果启发专业学习。

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同学们在课程汇报中说,红庙村的老年服务驿站建设与管理得非常人性化,未来他们也将在敬老服务中更懂得释放爱心、真心、耐心以及奉献之心;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同学拍摄记录了如今的正在发展之中的村中景象,留下一个个重要又美好的瞬间;书画艺术和游戏设计专业的同学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红庙村的概貌和同学们的劳动场景与过程。“将劳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劳动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发展空间”,赵星老师说道。“原来我也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2023级证券实务专业的苗粒永同学说,“我们用自己的劳动、专业知识帮助了乡村建设,觉得自豪感满满。”

06.jpg

07.jpg

▲书画艺术、游戏设计专业学生用画笔描绘红庙村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学院党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北京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实践。去年4月,保存并关闭学院与九渡河镇人民政府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并向红庙村授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学院以红庙村为基点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乡间课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逐渐构建起“12485”劳动教育课程育人模式,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理论—实践”双循环,依托“认识劳动、懂得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4个模块,开展“绘手抄报、看非遗展馆、体验四季农耕、制作非遗手工、帮厨团建、内务整理、志愿服务、乡村治理”等8项“沉浸式”劳动实践体验,实现了与基地同课共建、“生、校、村、镇、区”5主体帮扶反哺双位一体长效共赢。

“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这堂劳动教育课借助红庙村的非遗文化,让劳动教育与文化育人、课程思政、职业技能相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