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学院思政课教师赴雄安新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集体备课

发布时间:2024-08-01 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梁岩、李光宇、杨春桃

如何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7月3日-7月5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走进河北雄安新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现场集体备课会。按照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通过沉浸式调研、生动实践观摩、实践成果转化、理论研究升华,充分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课。

1.jpg

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生动实践”,在“行走”中备课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成为本次集体备课的重要“教材”。走进雄安新区,备课组一行先后来到雄安高铁站、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容和德辉学校、白洋淀长廊栈道,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不断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理解。绿、金、橙、红……一幅五彩斑斓的现代化城市画卷在老师们面前徐徐展开,扑面而来的,处处是现代化的新气象。

2.jpg

▲走进南文营社区参观调研

行走在“绿色”中。“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白洋淀老百姓的绿色愿景之梦正在努力变为现实。”来到白洋淀长廊栈道,登上集翔台,老师们沉浸式感受白洋淀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果,切实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更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进市区,低碳、环保、节能等科技创新理念处处体现在城市整体规划和细节中。

感悟“金色”机遇。“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升了”“更多的企业、人才汇集到了这里”“众多科技‘金种子’在这里‘落地生根’”,老师们与当地百姓开展调研交流,切实体会到这座“未来之城”的发展潜力,更体会到区域协同发展所带来的“金色”机遇。雄安高铁站是参观学习的第一站。这里19分钟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0分钟可抵北京西站,千年古都和“未来之城”正日渐紧密、相融一体。“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张子荣说:“区域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思政课讲授的重点专题,要把雄安新区作为典型案例,讲好它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在全国各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3.jpg

▲参观调研雄安高铁站

体会“橙色”温暖。社区博物馆、社区食堂、邻里驿站、社区双创空间、社区健身房、便民商店、社区卫生服务站……走进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们正在有序办理业务。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备课组一行调研学习了该社区如何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以及党建在推动便民服务工作中的显著成效。“花样多,口味好,在社区食堂吃一顿饭两三元就能解决。”“片区内步行10分钟即可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老师们感受了雄安新区构建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便捷与宜居魅力,以及它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思政课教师尹磊说:“翻阅一本本工作台账,真实感受到老百姓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社区服务更加精准及时,真正实现了需求与服务的零距离。”

5.jpg

▲老师们翻阅查看社区工作台账,进一步了解社区服务工作

用好“红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百年党史与青年责任”课教研室主任王琪在调研时表示。备课的过程不仅是实践调研之行,而且也是理论深化、思想铸魂之行。备课组一行来到雁翎队纪念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狼牙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倾听红色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辅导员、兼职思政课教师王晓丽表示要把这些红色经典故事融入未来课堂教学和思政工作中,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

6.jpg

▲听红色故事,感悟信仰的力量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在研究、讲授、实践中不断深化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是第一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承担了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范畴和研究范式构建研究”课题,查资料、做比较、写文章、做研讨,把理论研究透了,才能有效输出。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以主题课程群的方式全面推进。2023年,学院党委聚焦重大主题,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大思政课程群。一是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二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相结合;三是与“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2023年秋季学期,学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中国式现代化概论》课,作为青年工作学院政务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学期,《中国式现代化概论》选修课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开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杨志成多次牵头召开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集体备课会、工作研讨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院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7.jpg

▲学院举办思政课教师座谈会,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要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实践。集体备课会前,学院党委通过并发布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方案》。学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打造五类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百年探索实践课、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生动实践观摩课、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实践课、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实践课、中国式现代化沉浸式体验实践课五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敏介绍,学生要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也要坚持在“行走”中备课。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要沿着思政课的理论点进行实践调研,沿着总书记的脚步感悟新时代实践伟力,在考察交流中率先感悟思想伟力,涵养浓浓情怀,传递给学生。

重在“课程转化”,把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思政课

将所见所闻与理论点相融合,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是关键。备课会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颖带领教师们学习《京津冀学校思政课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二十条倡议》,教师们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结合实地调研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深入研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凝练思政课转化案例。

“讲好新时代故事”是重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理念……这些关键理论点成为教师们研讨的侧重点。老师们纷纷表示,要进一步聚焦主题,在思政课中讲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故事,讲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故事,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故事……每门思政课结合知识点“各取所需”,将这些生动故事变成一个个教学案例,讲给同学们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会议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思政课的首要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带着问题讲、融入理论讲、突出实践讲。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紧密结合“八个相统一”和“六要”要求,培养思政课教师的真情怀、真学识、真本事,用好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探索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