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如何给青年人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近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集体备课会,“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张子荣,从该课程的名称出发,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形势与政策”课特点结合起来,从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五个字入手,提出 “五字”教学法。
从 “形” 字上讲历史方位,引导青年切实感受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形势与政策”课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把“形”字讲深讲透讲明白。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形”就是立足新时代,把握新发展阶段。讲好新时代的“形”,就要讲好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了三个历史性胜利。要讲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的多方面风险挑战考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要结合学生所感所想所经历,用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案例、切实的感受,在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的比较中讲出来,让学生听进去,感受深,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从 “势” 字上讲征程使命,引导青年清楚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
基于当前的“形”,还要讲好未来的“势”。最大的“势”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题眼”,既擘画了伟大复兴的前景,又树立了共同奋斗的路标。我们要讲好现代化的世界性,更要讲好现代化的“中国式”。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成功范例,展现了全新的发展图景。
从 “政” 字上讲科学理论,引导青年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讲政治是首要原则,要把讲“政”字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讲政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思政课要讲好我们党如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行在哪里?行就行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我们要引导学生学深悟透,更好地扎根实践、领会理论、揭示真理。
从 “策” 字上讲战略任务,引导青年全面理解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讲好“策”,就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方略、重大布局、重大战略、重大政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谋划。这些重大谋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就是占最大篇幅的主体部分,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该怎么走。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全面、又有侧重地讲深讲透。要全面地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讲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内容。要重点讲好贯彻始终的新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行动派”,理解政策、执行政策,切实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要讲新思路,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要素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思路走不通,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协调的发展思路走不通,高污染高耗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路走不通,封闭保守排外、不开放不包容的发展思路走不通,不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目的的发展思路也走不通。讲新举措,在实施层面,中央和各部门各地方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制定了丰富的战略、政策、措施,如组合式税费支持、绿色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内外贸一体化、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也要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讲清楚。
从 “与” 字上讲科学思维,引导青年掌握分析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既有实践的活力,又有理论的深度。既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也要教授学生怎么学的方法。既要务实地讲,也要务虚地讲。讲好“与”字,就是要在思维的方法、知识的框架、认识的角度等方面,向学生讲好道理、关系和逻辑。“形势与政策”的“形”和“策”大致可以理解为实践部分,“政”和“势”的理论成分则比较明显。“与”字体现着统一的逻辑,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例如,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既要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党情、国情、世情,也要以厚重深刻、富于启迪的方式讲立场、观点、方法。
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
从“形”字上讲历史方位、从“势”字上讲征程使命、从“政”字上讲科学理论、从“策”字上讲战略任务、从“与”字上讲科学思维,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任课教师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通过细致分解和有机融合,真正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转化为教学语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